國際譯聯(lián)近日發(fā)起了"倫理準則與譯員角色"調查,旨在將行業(yè)內的一些灰色行為放在陽光下,規(guī)范行業(yè)秩序、凈化行業(yè)環(huán)境,引發(fā)了對于翻譯行業(yè)發(fā)展方方面面問題的大討論。而以下這篇《赫芬頓郵報》此前刊登的一篇對于語言服務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觀察文章,有助于增進語言服務供需雙方間的相互理解,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很多的借鑒意義。
對于很多人來說,在需要翻譯服務時,如何選擇翻譯提供商,頗費周折,且不可控因素非常多。如何保證自己能選擇到翻譯質量靠譜、價格適宜的翻譯提供方,費時費力。
很多人期待中的翻譯服務,就像修車時"把自己的車子交給修理廠,然后就什么都不用管了"那么省事、便捷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你如何把控修理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?畢竟,如果不預先對于需要翻譯的材料有個框架性的了解,你要如何評估譯文質量呢?
鑒于語言服務的這種特殊性,很多人在選擇翻譯服務時有一些自我判斷的邏輯,以便得到較高的翻譯質量,但是這些評價標準是否客觀、有效呢?在當下的語言服務市場,就流傳著這么十種不成文的選擇語言服務商的方式。至于這些選擇方式的孰優(yōu)孰劣,我們就一起來逐一探討。
誤區(qū)一: 讓兩個供應商相互競爭以實現質量檢查
很多人在選擇翻譯服務時打著自己的精明算盤:他們將翻譯業(yè)務交給翻譯機構甲,而將翻譯審核交給翻譯機構乙,覺得這無疑是給自己的譯文質量買了"雙保險"。
從幾個方面來看,這種做法都是非常荒誕的。首先,負責翻譯審核的這個機構的注意力會集中在"挑錯"上,為了"保證自己的工作量",無疑他們會拉起"錯誤"的大旗。有時候甚至會出現"為了挑錯而挑錯"的情況,以獲得較高的報酬。
除此之外,該客戶還需要不停地花費精力周旋于兩個語言服務提供商之間,將一方的意見反饋給另一方。由于一方是給另一方挑錯的,就注定了兩方意見的不調和,而客戶想要在兩方的意見中間做出一個取舍,則完全是將自己陷入兩難。
在成熟的充分自由市場,這樣的情況可能存在,在國內遇到這樣“奇葩”客戶的概率可能還相對較小。
當下中國是效率優(yōu)先,速度至上,來來回回反復恐怕客戶更加不樂意。
一個出版作品誕生背后,就算是最好的作家,也離不開編輯、校對的輔助。同樣,在專業(yè)的翻譯流程中,也涉及到相應環(huán)節(jié)的各方。
有時候,直接與一個職業(yè)譯者打交道,就可以順暢地完成翻譯業(yè)務的合作。但是在更多的時候,單單與譯者本人打交道是不夠的。譯者還需要一個譯審來幫助他們進行譯文的把關審核,這就像是對翻譯成品進行二次審視的機會,大部分時候,這種"二次審視"是非常必要。
不僅如此,如果你遇到的是較為復雜的待譯內容--例如是包含多語言的內容,或者面對的是較為復雜的文件格式、或者較為生僻的內容類型,一個協(xié)作化的翻譯團隊會是更好的選擇。
在翻譯這樣一個多語種、多平臺、多流程環(huán)節(jié)、知識技能復合化生存的行業(yè),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盡可能專業(yè)化才是更有價值的。我們身處“語言服務協(xié)作化時代”,一個人搞定一切的情況,可以說是彗星撞地球那么罕見了,更常見的是翻譯、審校、排版等等流程化處理。就算女王御用級別的翻譯大神,也不可能面面俱到,更何況人會受時間精力所限。
誤區(qū)三:可供選擇的翻譯公司越多,得到的翻譯服務越可靠
人們通常傾向于選擇長期穩(wěn)定的翻譯合作伙伴和特定的合作譯員。隨著合作的深化,譯員對于有翻譯需求的固定客戶會越來越熟悉,比如他們喜歡的寫作行文風格、語氣語調等。這就像是一位司機,當他對于一條路線熟悉了之后,就會顯得更輕車熟路。對于譯者來說也是如此,人們在選擇翻譯服務時,會優(yōu)先想到此前合作默契的譯員和翻譯機構。
持有這種想法的客戶的心態(tài)大致類似于“More Choice, More
happy”,抱歉,那只適用于在麥當勞挑選漢堡。對于翻譯服務這樣一個創(chuàng)意性服務產業(yè)來說,很多情況下,大家都在默默尋找一個靠譜的合作伙伴。發(fā)現一個好的翻譯公司,就會愿意一直一直合作下去好么,除非這家公司的報價突然有了大的調整,自己的預算cover不到,又或者說,這家公司里自己項目長期合作的核心譯者跳槽去了別家。哈哈,遇到這樣的情況,換作我的話,還極有可能繼續(xù)追隨呢,好么~~~PS:總之一句話,找到一個靠譜的翻譯公司之后,就此“在一起”不離不棄吧。畢竟,每換一家公司,就是拿自己當一次“小白鼠”,不管你愿不愿意,反正我是不愿意的~~~
有時候,人們認為,選擇一家規(guī)模大的翻譯機構,有助于獲得較為高質量的翻譯服務。畢竟,一家擁有數千計譯員、能處理數百種語言的"規(guī)模型企業(yè)",是一種實力的象征,也是一種質量的保障,對吧?
其實不然——"大而全"有時候比不上"精而專"。在你需要的是一種特定語言、特定細分行業(yè)的翻譯服務時,一家正好擁有"對口"兼職譯員的小翻譯公司,或許是更優(yōu)的選擇。
大型翻譯公司有他們自己的使命和作用--通常為一些擁有大量翻譯預算經費的大企業(yè)客戶服務。正如對于沒有孩子的單身人士來說,小型貨車就不算是買車好選擇一樣,大翻譯公司并不一定是所有情況下的最優(yōu)選擇。
你在挑選翻譯機構的時候,也是用“bigger
and
bigger”的思維么,有一種情況叫做“店大欺客”,話說,翻譯界或者也是存在這樣的情況的。當然,也沒有“一棒子打死一船人”的意思,相對而言,通常情況下,一家大的翻譯公司,往往意味著有更好的資質和條件來吸引到更多的優(yōu)質譯員。此外,大的翻譯公司往往也意味著可以接到更多的大型翻譯項目,譯員也擁有更高的鍛煉機會。話說,NBA球員需要”手感”,翻譯也是需要“狀態(tài)”的,而這種狀態(tài)無疑是“勤耕細作”。PS:這里要說的另外一層意思是,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,都需要與大的翻譯項目合作,例如,我是一個即將畢業(yè)的學生,我要去找一家最大的翻譯公司,來為我翻譯簡歷么?或者,我們直接用一些簡歷翻譯工具,再找一個MTI學長或者學姐給把個關就好啦~~~
通常情況下,人們希望自己得到的翻譯服務的翻譯質量是可控的。于是,他們還想到了一個"絕妙主意":他們將翻譯業(yè)務交給翻譯公司甲之后,把甲翻譯公司的翻譯成果,發(fā)送給翻譯公司乙進行"回譯"!
是的,你沒聽錯,如果甲公司進行的是"中翻英",那么乙公司則負責進行"英翻中",然后對兩個公司的版本進行對照。他們認為,這樣的方式可以將出現翻譯謬誤的概率降到最低。事實上,這樣的方式注定是會失敗的,而且往往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。為什么這么說呢?如果擔當"回譯"的這個人出現了任何錯誤,那么原文與回譯的譯文就肯定會出現不同,但是,翻譯客戶往往無法確認是否是原文中的錯誤。
這讓我想起一些高校的學子為了逃避畢業(yè)論文"查重"的一些做法,先把中文文章翻譯成英文,再翻譯回來,經過這樣的"出口轉內銷"的過程,通過文章"查重"妥妥的:)但是換在挑選翻譯服務的情況下,哇,不夠搗亂的哇~~~